范芸芸一行参加新疆空管局党建工作观摩交流活动
道微德薄网
2025-04-05 19:32:50
该填埋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填埋场对岸柳沙半岛的居民反映臭气扰民后,该填埋场从去年开始采用这种彩条布覆盖垃圾。
近年来我国稀土工业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资源破坏问题日趋严重。中国环境保护部2月28日发布《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于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
发达国家不开发自己本土的稀土资源,而要从中国进口,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战略资源,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稀土开采过程带来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发达国家不开发自己本土的稀土资源,而要从中国进口,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战略资源,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稀土开采过程带来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标准》的出台使得稀土行业门槛提高,《标准》部分规定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据悉,《标准》根据稀土工业企业生产工艺、生产装备的特点和原辅材料的成份,以稀土工业企业生产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作为控制项目,对稀土行业废水、废气和放射性物质的排放控制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为防止企业稀释排放,标准中还规定了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和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
这是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第一个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近年来我国稀土工业快速发展,由此带来的资源破坏问题日趋严重。环保部30日继续发布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
由于各地检测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辐射剂量极其微弱,只有10-7微希沃特/小时量级,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自然辐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0.1微希沃特/小时左右)的十万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涨落范围之内。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环境辐射水平仍在本底范围内,日本核电事故未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该监测结果显示,日本核电事故未对中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
3月30日,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有关负责人就环境辐射监测情况回答了记者关心的问题。该负责人称,由于各地检测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辐射剂量极其微弱,只有10-7微希沃特/小时量级,小于岩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阳等自然辐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0.1微希沃特/小时左右)的十万分之一,仍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涨落范围之内。
公众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年之内所接受的附加辐射剂量,仅相当于乘坐飞机飞行两千公里所受辐射剂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不需要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监测结果汇总图中,代表监测值的绿色曲线均在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的蓝色柱体范围内。下图是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30日18:00继续发布的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结合近年来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初步确认各地所检测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来自日本福岛核事故
一支由英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近日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全球变暖,南极洲发草在过去50年中持续向周围蔓延,一些地方将被绿色的植被覆盖。研究分析得知,由于气温升高,南极大陆土壤因升温而分解产生出氮气,充足的氮气为发草生长提供了极佳的养料,而全球燃料消耗所产生的工业氮不仅使全球气温升高,同时也促进了养料的产生。最近,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南极洲的夏天变得更久更热,其中一种开花植物南极洲发草生长速度明显提高,并向四周蔓延。据估计,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将有可能在未来变成绿色大陆。
据《每日电讯报》3月29日报道,在南极洲这片没有树木生长的冰川大陆上,只有南极发草和南极漆姑草这两种开花植物生长在南极洲西部地区和周边小岛。班戈大学科学家保罗希尔称,一到夏天,南极半岛和冰冻大陆周围海岛上的冰雪就开始融化,那里长满了苔藓和上述两种开花植物。
目前,这项研究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些原因使发草能够利用短暂的夏天疯狂生长
班戈大学科学家保罗希尔称,一到夏天,南极半岛和冰冻大陆周围海岛上的冰雪就开始融化,那里长满了苔藓和上述两种开花植物。据估计,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将有可能在未来变成绿色大陆。目前,这项研究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研究分析得知,由于气温升高,南极大陆土壤因升温而分解产生出氮气,充足的氮气为发草生长提供了极佳的养料,而全球燃料消耗所产生的工业氮不仅使全球气温升高,同时也促进了养料的产生。据《每日电讯报》3月29日报道,在南极洲这片没有树木生长的冰川大陆上,只有南极发草和南极漆姑草这两种开花植物生长在南极洲西部地区和周边小岛。一支由英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近日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由于全球变暖,南极洲发草在过去50年中持续向周围蔓延,一些地方将被绿色的植被覆盖。
最近,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南极洲的夏天变得更久更热,其中一种开花植物南极洲发草生长速度明显提高,并向四周蔓延。这些原因使发草能够利用短暂的夏天疯狂生长
并且要改变农业管理的思路,要从生产管理、风险管理上进行转变,不是光谈增产多少粮食,而是尽可能降低损失。如果采取适应的方案,就完全可以把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消除或者减弱。
未雨绸缪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梅旭荣提出,要从适应气候变化的角度,比从基础设施投资、发展技术等着手。适应气候变化,不管哪个行业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只有科学合理分析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并且达到理想的效果。
事实上,盛唐时期的温度比现在的温度还要高,反而正是因为高温造就了盛唐。但也不可否认,温度升高带来了水分的减少和作物呼吸消耗增加,水分减少必然影响到农业,但是温度和降水正反效应耦合对农业的制约有多大,各个地区会有所不同,这都是不确定的因素。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产风险肯定是要增加的。2050年,亚洲地区将可能面临高达10亿人口缺乏淡水资源,海平面上升将影响1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整个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也将显著增加。
减损也就意味着增产。温度高反而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还有化肥价格高了,从事农业作业面临着高成本,入不敷出也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也可能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一个因素。另外,可以肯定告知的就是,由于农田设施老化所带来的抗灾能力下降引起的农业损失肯定有,而且占不小的比例。
只有明确了是气候的正常韵律还是气候变化,才能对气候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采取相应应对措施。这次会议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气象组织(WMO)和东盟秘书处(ASEAN)发起,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
这是记者从3月29日举行的东盟+中日韩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区域研讨会上获悉的。只有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气候变暖,是由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才可以称作气候变化。梅旭荣指出,影响粮食减产的因素有许多,比如现在高产的农作物品种的抵御逆境能力可能就不如低产品种的强。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梅旭荣认为要科学分析和科学应对,不能一概而论。
据了解,国际粮农组织曾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全球的粮食要减产,但这仅仅是预测的结果。即便没有自然灾害天气,也会由于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弱导致粮食减产。
但假如预测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升高、农作物的发育期延长、有些地区降水减少,这是确定的事实,但我们能不能就此说气候变化一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或者说粮食安全问题就是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我想这还存在不确定性。
如果是气候的正常韵律,事实上温度升高是有助于农作物生长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去研究是否还有别的因素导致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对于目前流行的气候变化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的说法,农科院环发所所长梅旭荣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他的异议。